現在有各種知識付費類的產品呼之而出,那麼這一類的產品發展前景怎麼樣呢?它又有哪些 WooCommerce 運營的特點呢?想了解的用户不妨來這裏看一看吧。
知識付費產品發端於內容付費產品,與通過視訊、文字等形式變現的內容付費產品不同,知識付費以文字、音訊和視訊內容結合的方式,通過線上課程、直播、問答、 WooCommerce 社區等產品形式購買付費產品。兩者在消費目標上也有不同,用户購買內容付費產品,主要目標是為了獲得娛樂休閒,用來調劑日常生活。
而知識付費產品的主體是知識,用户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產收入羣體比例增大,這部分羣體對知識的剛性需求加強,刺激他們購買知識付費產品。消費升級背景下的消費者不滿足於線下的知識獲取渠道,希望線上上也能夠獲得優質產品。
隨著國民版權意識的加強,購買正品的覺悟越來越高,購買付費產品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民接收資訊量過載,很容易產生 “文化焦慮” 。為了獲得優質內容並降低時間成本,用户開始樂於接受這種內容付費形式。
知識付費類產品分類及特點
目前大多知識付費平台採用聲音為首要傳播模式。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聲音模式符合現代人的學習場景和習慣。相對於圖文形式,音訊形式更利於下載儲存,相對於視訊形式,音訊更容易製作且成本更加低廉。通過主播説話的節奏和情感,傳遞的資訊比圖片、文字更加豐富真實。
不同的付費平台基於不同的用户畫像,對知識的側重點不同。喜馬拉雅 FM 以音訊為媒介的專欄知識付費形式,其涉及的課程門類最為豐富。網易雲課堂通過視訊載體打造線上實用技能學習平台。課團通過視訊、音訊、圖文、直播等形式結合進行單次/專欄收費。
知識付費平台 WooCommerce 運營策略
內容付費產品通過專業人士打造精品付費內容即 PGC 模式。高專業度、高影響力的生產者與付費平台合作,從產品的前期製作環節、中期內容 WooCommerce 營銷環節以及後期的反饋環節全方位把控。內容生產者不僅僅是內容編輯者,也是內容把關者和產品經營者。
另外,平台還會邀請行業專家和業界、學界知名人士入駐平台,針對這些用户定製生產符合其身份的專項產品。比如喜馬拉雅電台邀請高曉松、蔡康永、梁冬等知名人士入駐電台,吸引目標粉絲和潛在受眾。
專注於 PGC 模式的知識付費平台得到 APP,得到以 “知識就在得到” 為口號,將欄目劃分為不同科目類別的學院,每個類別下的內容生產者都是其所在行業的佼佼者,得到精細的專業劃分,可以讓受眾快速找到付費目標,滿足不同的受眾羣體。
UGC 是普通網民自發生產內容的模式,是平台內容生產的重要構成部分。通過普通用户自發生產內容,提高用户參與感並且為平台創造價值。以喜馬拉雅為例,其資源龐大、種類繁多的資源工廠,吸引了大量用户在喜馬拉雅上傳節目。通過用户自發生產內容,降低了平台的運維成本,並且激發了用户的創造力和對平台的好感度。
知識付費的 WooCommerce 運營困境與知識陷阱
知識付費形勢一片大好的表象下,一些問題也開始浮現。有的知識付費平台為了獲得高估值進行造假,比如 2016 年蜻蜓 FM 曾在其融資概要中誇大日活量和用户數量,事實證明,報告中的資料與真實資料相差甚遠。隨著大量草根主播的入駐,平台內容質量開始下沉。
大量同質化節目擠佔平台內容空間使得優質節目難以發掘。部分主播為了快速獲取收益,抄襲甚至照搬其他主播的產品內容,再以更低的價格售賣,劣幣驅逐良幣,造成整個平台生態秩序紊亂。有的平台在宣傳過程中,對產品進行虛假宣傳,比如號稱短時間內可以精通某項技能,讓用户一分鐘瞭解××、四天改變××等。為了用户提升購買率,渲染焦慮情緒,讓消費者喪失理性。
很 WooCommerce 多商户反饋在使用知識付費產品中,發現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線下幾千元的培訓課居然是 “大忽悠”,用户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等。 2016 年是中國的知識付費元年,此後的幾年裏,人們對知識付費的新鮮感逐漸趨於穩定,用户增長率大不如前,如何維護 WooCommerce 社區、沉澱用户、尋找其他增長點,成為知識付費平台必須思考的問題。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提出的 DIKW 模型 (Data–to–Information–to–Knowledge–to–Wisdom) 説明了知識的內涵,以及正確獲得知識的途徑。 DIKW 是關於資料、資訊、知識和智慧的體系,知識的獲得需要對後設資料的觀察和度量,然後分析資料
之間的關係得出有效資訊,所以資訊也可以被認為是理解了的資料。而知識是資訊的集合,它使資訊變得有用。知識是對資訊的應用,是一個對資訊判斷和確認的過程,這個過程結合了經驗、上下文、詮釋和反省。知識可以回答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建模和模擬。通過運用知識自我反思則形成智慧,智慧具有預測未來的能力。
由此可以得出,知識付費產品可以短時間讓人快速接觸某種知識,省去了獲取知識要經過艱苦訓練的過程。很明顯,知識付費產品有意忽略了這一深層次的問題,將知識分散為簡單的語音課程。
以某知識付費平台的經濟學板塊為例,平台將複雜的經濟學原理與日常生活行為類比,看似將問題大而化之,更容易理解,實際上大多經濟學原理是理想狀態下的抽象模型,將其和日常生活行為做類比是不恰當的,而真正提升認知則需要漫長而系統的訓練。
知識付費模式的反思與建議
在互聯網大潮下,受眾注意力被網上五花八門的資訊分散。這些負載的資訊剝奪人的專注力,人們停留在某一網頁的時間越來越難,由此衍生出了注意力經濟。抖音、快手等熱門直播軟件迎合網民這一特點,讓用户每隔 15s 刷取頁面而不知疲倦。
知識付費產品宣傳購買課程就能短時間速成某項技能,這種投機心理只會讓用户更加浮躁。知識付費平台利用資訊不對稱,將知識轉化成產品兜售,用户通過購買知識產品,可以獲得短暫的心理滿足,可是這一行為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焦慮。
在知識焦慮的渲染下吸引流量,通過豐富的產品門類將流量變現。當下,人們對知識付費產品的熱衷,恰恰反映了用户行動力的喪失。知識付費產品或許應該考慮改變 WooCommerce 運營思路,從販賣知識焦慮轉變為精細化的個體服務,為用户提供有針對性的知識學習產品。
而在內容為王的時代,粉絲經濟的思路不能長久沉澱用户,知識付費產品要回歸知識真正的價值,建立一個以行動力為主導的 “課程內容+訓練營+WooCommerce 社區服務” 新型模式。
用户聽完課程後再進行課題訓練,讓大腦的神經元之間建立穩定反應。同時要增加社交元素,讓知識和社交深度融合,通過與其他人的有效互動,讓學員增強 WooCommerce 社區黏性,提升產品好感度。
對於知識付費模式的相關內容,大家是不是有所瞭解了呢?如果大家還想了解一些其它的關於產品 WooCommerce 運營的知識,也歡迎繼續來看看小編其它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