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球都落入了新冠病毒的恐慌當中,很多的國家都宣佈了嚴禁出門的命令,這也讓許多的零售行業都被搶購一空,世界各國的零售市場現在還好嗎? 跟 Hishang 一起來看一下吧。

美國俄亥俄州的 “非必要情況下不得出門” 命令,加劇了人們恐慌購物的心理。

大約十天前,在特朗普下令學校停課和一些企業停運之後,許多人開始搶購衛生紙、洗手液、肉類、牛奶和麵包等商品。

在國外疫情較為嚴重的城市,超市食材幾乎搶購一空。食品零售商 Giant Food 的發言人 Ashley Flower 表示他們和供應商關係密切,也在盡全力在保障商品庫存,但 Ashley 還是希望人們 “把購物量限制在自己的所需範圍內” 。

政府、媒體都呼籲人們只在家裡儲存兩週的食物量,因為這是隔離所需的時間。但由於人們的從眾心理,恐慌性購物還是在全球蔓延開來:儘管超市的員工不斷地擺貨,但幾分鐘後貨架又空空如也了。

雖然專家指出人們只需儲存夠兩週的吃食物,但依然無法阻擋世界人民囤貨的腳步:

住在泰國東北部黎府市的 Natthamon 說家裡已經買了夠一家人吃四個月的大米; 在美國舊金山的留學生張森說:“人們大量購物,像是在囤年貨。” 但他自己由於擔心中途被感染,沒有加入擁擠搶購的行列; 生活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華人 Esther 說,儘管自己認為沒有必要過分採購,但她的阿姨為了儲存新鮮食材還特意買了個冰箱。

與各國人民對比強烈的是白俄羅斯群眾,儘管疫情嚴重,但當地人並不重視,企業、學校照常運轉,生活節奏一如往昔。

世界糧食存量充足,恐慌購物源於心理因素

過度購買會導致食物浪費。據美國農業部估計,正常情況下,美國浪費的食物就佔了 30-40% 。但普通人的想法是:“買食物是我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裡為數不多可以控制的事。”

由於疫情期間必要的封鎖政策導致的恐慌購物,可能會引發世界糧食價格暴漲,高價格最終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全球基準的芝加哥小麥期貨價格本週上漲 6% 以上,創下九個月來的最大單週漲幅。與此同時,泰國的大米價格也攀升至 2013 年 8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糧農組織的高階經濟學家 Abdolreza Abbassian 認為,上述現象不是食品供應出了問題,而是人們行為變化的問題。

英國的各大零售商表示:食品和日用品的庫存足夠大家使用,只不過擺放商品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人們買東西的速度。

由此可以推斷,各大超市出現的斷貨或源於人們的 “過度囤積” 。

中央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格 Greta Winbush 和西達維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Luke Tse 表示,消費者恐慌購買和囤積食品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包括恐懼、對日常生活失去控制、偏執等。

Tse 說到,囤積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但人們認為這是在保護自己,他們有時候甚至會過度保護自己。

另有分析人士說,物流也可能成為一個重大的全球問題。如此一來,某些特定的食材例如海產,在某些內陸地區可能面臨短缺,因為邊界封鎖導致運輸中斷。

在危機時期,出現搶購現象不足為奇:以國內為例,從非典時期 “搶” 板藍根到日本大地震時期 “搶” 食用鹽,再到近期 “搶” 雙黃連口服液。這些 “搶購事件” 雖 “轟轟烈烈”,但也並未造成嚴重影響。不過專家指出這次疫情使零售場所的食品需求處於 “前所未有的水平” 。為了抑制疫情期間出現的 “牛鞭效應”,各大超市現已開始限制人們的購物量。

美國最大的 WooCommerce 連鎖超市沃爾瑪也默許了 “限購條例”,並縮短營業時間,以此來給工作人員提供更多補貨和打掃店面的時間。

美國地區還擔憂來自中國的原材料或包裝會供應不足,中國是美國的一個重要進口國,這些原材料或包裝支撐著美國更為廣泛的食物鏈。

不過,供應鏈專家 Daniel Stanton 從中看到了較積極的一面,他認為國際供應的放緩會使近年來一直苦苦掙扎的美國農場主和牧場主受益,因為各國現在要大量依靠本地供應商來獲取農產品。

保障全球 “菜籃子”,食品如何重回貨架?

恐慌性採購往往會推高製造商的生產、勞動力和物流成本,然後這些成本又會轉嫁給分銷商,最後,經銷商或零售商可能又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過度消費不僅給食品供應鏈增加了壓力,也給消費者自身帶來了經濟壓力。

為了最大程度保障農產品、食品的流通,減少恐慌,不同群體有著各自的應對方法:

生產商:

減少食品多樣性,大力生產重要食材

根據供應鏈專家的說法,即使疫情持續幾個月,也不會出現嚴重的食品短缺,尤其是牛奶、雞蛋、乳酪、麵包和肉類等主食,不過食品的種類可能會減少,因為特殊時期要把生產重點放在需求量最大的產品上。比如英國的莫里森公司已經將其烘焙生產線從 17 條減少到 7 條。如此一來,便可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物資。

經銷商:

食品供應重新分配,由 To B 轉向 To C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 Morris Cohen 表示:現有的供應鏈系統具有緩衝能力,空貨架只是意味著供應存在瓶頸,而不是短缺,只因在家吃飯的人突然變多,那些本要送到餐館、酒吧、辦公室和其他聚會場所的食品要轉而賣入家庭。

美國食品經銷商 SpartanNash 的技術長說:“食品供應鏈雖有壓力,但目前狀況良好。” 隨著餐館被勒令關閉,那些餐廳的食材供應商正轉向零售客戶,SpartanNash 也在積極與這些供應商合作,實現食品的重新分配。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農業經濟學家 Andrew Novakovic 也認為食品供應充足。 “雖然美國的食品體系經常被批評為過於龐大和單一,但它的規模和權宜之計,包括農作物的剩餘,意味著美國有足夠的長期糧食供應。”

供應鏈是為了應對供應中斷等突發情況而建立的,大型 WooCommerce 連鎖超市的供應網路延伸至世界各地,如果一個供應商出現短缺,他們還可以向其他供應商尋求幫助。

儘管農業食品從業人員向公眾保證不會出現食品短缺,但這並不意味著疫情不會對食品系統構成威脅。

購買者:

改變飲食習慣,購買 “耐用食品”

隨著疫情的持續,運輸和食品行業其他領域的勞動力短缺可能很快就會成為問題所在。 Novakovic 說,運輸連線供應鏈各個環節,若人們對食品的高需求持續不減,卡車司機等運輸人員又出現短缺,就可能對食品供應鏈構成嚴重威脅。

於是為了減緩食品供應的壓力,專家和媒體試圖改變人們的傳統飲食觀念,因為 “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突然變得不切實際了。專家現在開始敦促人們購買那些保質期長的食品,比如麵條、麵粉、大米和罐裝食品等。這些食物可能不是最健康的,但它們最持久。

當人們儲存的食品都變成 “耐用型”,消費者自然而然就會減少搶購食品的慾望,這對緩解食品供應鏈的壓力也有所幫助。

社交媒體散播的恐懼加上補貨速度的短暫減慢造成了這場看似空前嚴重的食物短缺。但是隻要農民還能繼續耕作,卡車司機還能繼續開車,包裝廠還能繼續生產和供應,超市還能繼續營業,食物缺貨只意味著生活暫時的不便。

大量地囤積食物不僅造成食物浪費,還侵犯了更多人在疫情期間獲取生存食物的權利。只買在 “管制” 期間所需的食物,多為他人考慮,理智抗疫,理智消費,我們才能在 “特殊時期” 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