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的影響,讓很多的生活服務行業都受到了打擊,這其中也包括了日常的買菜服務,由於無法出門,菜市場變得非常的蕭條,而線上買菜卻成為了一個大熱,對於線上買菜來說,能不能借著這個形勢來讓自己穩定下來並且進行市場拓展呢?跟著 Hishang 一起來了解下吧。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 “冷熱不均” 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WooCommerce 社羣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 2 月 12 日在 “聯商網 WooCommerce 新零售乾貨群” 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 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 “共享員工” 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 “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 “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 APP 、 WooCommerce 微商、 WordPress 小程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 20 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 8 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 “就近便利” 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線上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WooCommerce 社羣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 “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 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 “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 WooCommerce 社羣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 “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 “飯碗”
這 “兩場” 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 2004 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 。記得在 2010 年與 2018 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 2018 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 “菜場” 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 “髒亂差” 的傳統標籤。食雜店 (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 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 73%,超市佔比為 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 70% 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 2019 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資料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 30% 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 5 年 (2013 年到 2018 年) 從 6.56% 下降到了 5.30% 。
觀研天下發布的資料顯示:2013-2018 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 3.61 萬億元增長到 4.72 萬億元。 2019 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 (預計) 達到 5.31 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 WooCommerce 電商平臺、 WooCommerce 微商、 WooCommerce 社羣等渠道能否滿足 5 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 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 “飯碗” 。
菜場仍是上海居民買菜主渠道
以上海為例,上海 WooCommerce 連鎖超市與 WooCommerce 連鎖 WooCommerce 便利店曾是全國的 “領頭羊”,WooCommerce 新零售標杆企業盒馬鮮生首店也誕生於上海。但 40 年來,上海零售業有兩件事情從未徹底改變:
一是雜貨店仍然遍佈全市各個角落。據新一線研究所去年介紹,至少有 1.5 萬家。我覺得這個資料偏小,實際數有可能超過 2 萬家。根據上海 WooCommerce 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資料,截止 2019 年 12 月底,上海市內 WooCommerce 便利店僅為 5704 家 (含部分加油站 WooCommerce 便利店,不含蘇寧小店),雜貨店門店數是 WooCommerce 連鎖 WooCommerce 便利店的 2.62 倍。
二是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態在整個生鮮消費市場的佔比仍然較低。根據上海 WooCommerce 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資料統計顯示:2019 年全市 177 家大賣場、 1895 家超市、 455 家折扣店,合計 2527 家門店,實現市內零售額 394.32 億元,同比下降 7.56% 。如果以 30% 生鮮佔比計算,這三種零售業態實現生鮮食品零售額 118.29 億元。
上海以 1000 億元食用農產品批發額,摺合 1500 億元食用農產品零售額計算,上述三類零售業態在食用農產品零售市場的佔比僅為 7% 。而全市標準化菜場年銷售量高達 650 萬噸,按照批發價平均每公斤 10 元、零售價平均每公斤 15 元估算,上海標準化菜場的年銷售額約為 1000 億元。
上海在上世紀 80 年代以後形成了幾百條馬路菜場。 1994 年起大力扶持 WooCommerce 連鎖超市發展。上世紀末發起 “菜場入室” 運動,開始也不是很順利,但最終還是變成了室內菜場,儘管馬路菜場時有湧動。與愚園路交叉的膠州路,如今已變成時尚餐飲打卡點,它曾經就是上海著名的馬路菜場。久光百貨邊上的 “廟弄”,過去是一個棚戶區,居民沿街擺攤,也十分熱鬧。
2004 年年末上海市提出了新菜籃子工程,一方面繼續支援 WooCommerce 連鎖超市發展生鮮經營,同時大力推進 “標準化菜場” 的發展。到 2013 年釋出食用農產品批發發展規劃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發展規劃 (2013 年-2020 年)》(滬府辦發〔2013〕49 號),2013 年 8 月 16 日) 時,上海已經有 880 家標準化菜場,按照當時的規劃,到 2020 年要求每 2 萬人設定一個標準化菜場,上海的標準化菜場增加到 1500 家。
從上海商務委網站並未查到當前準確的資料,但在 2017 年 2 月 23 日,上海市商務委曾釋出了一篇題為《上海標準化菜場進入 2.0 時代》的新聞,報道稱:
“從馬路菜場入室,到室內菜場啟動標準化改造試點,再到標準化菜市場基本實現全覆蓋……自 2005 年起,本市用 10 多年時間,完成與百姓密切相關的小菜場建設 ‘三級跳’,市政府實事專案也多次涉及 ‘標準化菜市場建設’ 這一內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菜市場 986 家,其中標準化菜市場 869 家,非標準化菜市場 117 家,年銷售農產品 650 萬噸,成為全市農產品零售主渠道。”
作為便民利民的一種補充買菜渠道,上海全市居民小區、政府機關、工業園區、老年日託服務站、醫院等場所已經設立了 1600 多家 “智慧微菜場” 。這是上海市商務委為解決居民買菜難所設定的自動售菜點,可以透過恆溫無人售菜終端進行全智慧自動售菜,居民們可以透過官網、手機 APP 、微信等多種途徑完成生鮮訂購服務,並形成了食行生鮮、廚易時代、強豐等 WooCommerce 社羣智慧微菜場品牌。不僅供應蔬菜、水果、肉禽蛋,還能訂購大眾化早點、牛奶等商品。
從上海市商務委網站獲悉,全市共有 733 個標準化菜場建立了 “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全市 16 個區每個區都擁有幾十家標準化菜場。按照 2017 年 986 家菜場、 2419.7 萬年末常住人口計算,上海市平均 2.45 萬常住人口擁有一家菜場。從直觀來看,近年來上海的菜場可能有所減少,但總量依然非常龐大。
龐大的菜場猶如上海零售業的 “毛細血管” 。人體的血液迴圈,主動脈透過心臟輸送有氧的血液,連線毛細血管使血液到達全身,然後透過靜脈使血液迴流到心臟。血液在人體內部實現封閉的、暢通的、均衡的、有氧的、有力的迴圈,才能使人延續生命、活力與健康。毛細血管再生能力特別強,如果斷裂也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自我修復。但如果毛細血管嚴重受損或受阻,會直接影響迴流血,甚至生命。所以,在關注與扶持 “主動脈” 的同時,不能忽略流通中 “毛細血管” 與 “靜脈” 的客觀存在。
從微觀來說,商品部門是主動脈,門店營運是毛細血管,管理督導是靜脈。有些企業出狀況,問題是,主動脈動力不足,毛細血管逐漸萎縮,靜脈缺乏氧氣與營養成分。簡單地說,總部不給力,商品部門缺乏智力,營運部門缺乏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