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多使用者體驗設計師應該具有出眾的同理心,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同理心與同情心是兩碼事,您不必真心同意或接受他人的觀點,但必須對他們的狀態感同身受,從主觀上理解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
出於以下這些原因,我 (英文原文作者) 相信同理心可以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設計師:
● 同理心可以讓我們更自然更真誠的去思考怎樣幫助多使用者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使我們的設計決策能更好的聚焦於多使用者目標。
● 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與多使用者、團隊成員及利益相關者構建更好的人際關係,為人與人的交流提供開放、互信、更具建設性的基礎。
● 同理心有助於個人整體的塑造。這不僅僅是一項職業技能,在工作中逐漸培養和挖掘出來的同理心同樣可以運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能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幫助我們提升同理心的小方法。
1. 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痛
有意識的關注周圍的人們,包括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到的各種不便,甚至是痛苦,例如開會時有些同事費了半天勁也沒法把轉椅的高度降低,或是情侶在機場揮淚告別時的情景等等。關注物件甚至可以突破真實的社會環境,您完全可以試著對電視劇或書籍當中的角色進行理解與體驗。
關注這些情境,努力體會這些人當時的感受,想象他們原本的期望以及遇到問題後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當這種有意識的關注逐漸轉變為一種潛意識中的思維習慣,您會發現自己在實際的產品專案中也能夠更加自然的去站在多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他們的目標及可能面對的問題。
2. 人在心在
與他人談話的時候,努力將您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交流過程當中;這一點對於多使用者訪談這類工作來說尤為重要。當您將身心都投入到對話交流當中時,對方是可以感受到您的重視的,作為對您的回饋,他們很可能提供更多更真誠有價值的談話內容。
3. 尾隨觀察
這種方式是否合適也要看具體的產品型別,如果可能的話,我建議您 “尾隨” 目標多使用者,觀察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使用您們的產品 (或是同類競品) 的。您可以從身邊的人入手,觀察朋友或家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如何使用相關產品的。如果對方可以接受,試著借鑑我們在可用性測試當中的一些做法,例如提出一些簡單的任務讓他們完成,觀察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的操作表現;不妨將這種方式想象成非正式的實境調研或可用性測試。
4. 實際體驗
在產品設計初期,如果您希望更多的瞭解多使用者在現有條件下是怎樣完成目標和解決問題的,那麼不妨將自己放到實際的環境和需求情境下親自嘗試,體會多使用者的期望,感受整個過程中面對的各種問題。這種做法的成本通常很低廉,而且如果足夠用心的話,您可以更深入更直接的發現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包括產品在實際情境中將會面臨的各種挑戰等等。
5. 尋找共同點
關於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的研究揭示出,共同的興趣和經歷有利於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彼此:
實驗表明,孩子們更容易對那些和他們有共同點的人產生同理心。另外,他們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有著和自己同樣不悅經歷的人。
當然,我們未必要去體驗多使用者生活中的各種負面的經歷,不過在多使用者訪談或可用性測試等過程中,可以試著主動尋求並表達出自己與多使用者之間的共同點,例如興趣愛好、喜歡的球隊、電視劇等等,拉近雙方的距離,使交流更順暢,彼此更容易互相理解。
6. 模仿表情
有相關研究表明,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讓您體會到被模仿者的相關情緒。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小技巧,如果您想真切的體驗和理解對方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的感受,可以試著模仿您所能觀察到的對方表情,體會您在模仿過程當中產生的那些情緒。
7. 組內評審研究
在《決斷 2 秒間》一書中,Malcolm Gladwell 探討了醫患溝通方面的話題,論證了決定醫生是否會因為治療不當而被起訴的重要因素,即臨床態度。
在醫患關係當中,同理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些參加了巴林特小組 (透過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醫患關係的討論組) 的全科醫生對於同理心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們會聚焦於理解病人的感受,並以小組碰頭討論的方式培養組內成員的共同經驗;這些共同經驗可以產生一種狀態,讓這些醫生對於病人產生新的認知及行動決策。
類似的,多使用者研究也是一項可以透過小組討論和分享進行探索的工作。團隊內部的評審研究工作不僅可以產生很多在個人獨立工作狀態下難以發現的經驗心得,而且可以使這些認知在小組內形成共同意識,讓小組成員更全面的理解多使用者。
8. 尋找導師
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可以激發您努力成為同樣的人,這個 “導師” 可以是其他設計師或用研工作者,只要他們是您所尊敬的、樂於花時間一起討論專案和設計問題的人。哪怕只是一起吃吃飯或喝喝咖啡,只要大家可以聊聊彼此對於多使用者的理解角度,互通有無。